导语
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历史,而我国栽培稻的历史至少在1万年以上,比最早的文字记录还早5000多年。时至今日,我国约有65%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;我们每天所吃的食物能量,按全国平均,来自米饭的约占21%。
一颗小小的稻米,不仅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生命能量,而且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沿革。它的前世今生值得我们仔细探寻。
二月二,不仅是龙抬头
文 | 稻友
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。
俗话说:“二月二,龙抬头。” 这一天,很多地方都有理发的习俗,大人、孩子都剃头,据说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。
但你知道吗?对稻农来说,这一天还有着更重要的意义。
什么意义?听听这句俗语的后半段:
“二月二,龙抬头,大家小户使耕牛。”
“二月二,龙抬头;大仓满,小仓流。”
……
从季节上看,二月初二已进入仲春,阳气回升,万物复苏,大地返青,春耕从南到北陆续拉开序幕,一年的农事即将开始。
因此,“二月二”又被称为“春耕节”、“农事节”。每到这个时候,稻农们就该运粪备耕了。
据说,这个节日最早起源于上古时代三皇之一的伏羲氏时期。
晋代史学家皇甫谧在《帝王世纪》中记载,伏羲氏“重农桑,务耕田”。
民间也口口相传,称每年的二月初二,伏羲氏都要率领各部落首领“御驾亲耕”,显示对农耕的重视。
后来,黄帝和尧、舜、禹纷纷仿效。
到了周朝,不仅沿袭了这种作法,还作为一项重要的国策来执行,要求历代天子必须与卿大夫、庶人一起参加“籍田”的耕作。
“……天子亲载耒耜……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,躬耕帝籍……”《礼记·月令》
那么,“二月二”为什么要“龙抬头”呢?这同样与农田的耕种有关——
降雨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年庄稼的丰歉,春天刚刚播种的农作物更是渴求着雨水的滋润。而龙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正是主宰风雨的祥瑞之物,有“龙不抬头天不雨”之说 。
为了祈求龙王行云布雨,人们就选择二月初二这天在龙王庙前烧香上供,并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,祝祷一年风调雨顺。
所以,这一天还叫“春龙节”、“青龙节”或“龙头节”。
我国山东等地区过春龙节时,用灶灰在地上画一条龙,表达两重愿望:一是请龙降下喜雨,保佑农田丰收;二是请龙这位百虫之神驱走害虫,保护农作物生长和人们身体健康。
不仅汉族,很多少数民族也有过“二月二”的习俗。
广西中北部地区的壮族就流传着一首歌谣:“二月二,拜村社;龙抬头,祈丰收;八月二,祭村堂;龙收尾,送龙归。”
每当快到“二月二”的时候,会有轮流担任的“头领”挨家挨户收集资金和大米,用于节日那天买菜、做饭。尤其是要制作龙抬头和龙收尾不可缺少的祭品“血肠”。
“血肠”在壮语中叫“bong”,有禾苗速长、五谷丰登的含义。祭拜仪式结束后,每位村民都能分到一段“血肠”。
过了“二月二”,大地回春,农耕在即,一切都是新的开始。
稻农们已经扛起锄头,走向田野,走向新的丰收!